top of page

宿命:砂之器

  • 作家相片: 賴研
    賴研
  • 2020年1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鏡頭後的真實人生 第十章

[節錄自維基百科] 1971年某夜,一名男子被殺害並陳屍於日本國有鐵道蒲田站的編組場。被害者身份不明,系被鈍器擊打頭部導致前頭蓋骨凹陷致死。唯一的線索是其被害前曾在附近小酒館與一陌生人對飲,席間流露日本東北口音,並曾多次提及「kameda」。

被害者後被證實是自岡山縣英田郡外出旅行的三木謙一。儘管如此,警視廳的調查工作依然相當困難。搜査第一課的今西警部補通過追蹤三木的生前所為注意到一個叫本浦秀夫的男性。

本浦秀夫生於石川縣的小村落,父親千代吉因罹患麻瘋病而遭母親離棄,父子從此流浪異鄉,在三年後於島根縣仁多郡龜嵩受到當地巡查三木謙一的保護;父親後來得以進入療養所,而秀夫也被沒有孩子的三木夫婦收養。但不久秀夫從三木家逃跑,從此消失無蹤。原來秀夫逃到大阪後,在和賀家的腳踏車店內學徒;之後和賀夫婦因空襲雙亡,於是他假託和賀夫婦之子而化名和賀英良;日後他依託政治勢力成為頗有才氣的天才作曲家,受到世人的關注。

但是他深怕自己的身世被人發現,於是把突然來訪並希望他探望生父的三木在蒲田驛殺害。隨著名為「宿命」的秀夫個人音樂會的落幕,等待他的是警視廳剛剛簽發的逮捕令。

這部電影我看的時候還是個大學生,而今天我最小的女兒都快大學畢業了。

松本清張的「砂之器」是我最喜歡的推理小說,沒有之一。「生命」是一個謎一般的主題,所有的文學或藝術創作,想詮釋的無非是作者對「生命」的理解。

情感纖細的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對於人性的觀察,從幾部暢銷的推理小說諸如「手紙」,「嫌犯X的獻身」,「白夜行」等都傳遞出類似的訊息。

在宗教裏有所謂「原罪」一說,佛教則用另一種表達的方式,稱為「宿業」。佛家對生命中的「苦」有非常深刻的描述,其中最難以為一般人察覺的苦稱為「行苦」,這部作品堪為「行苦」的一種良好詮釋。行苦猶如影子一般跟隨著,有陽光的地方,影子就糾纏著,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行苦可怕的地方是,即使在暗無天日的地方,它依然緊跟著你。

面對「行苦」要如何化解呢?也許是真誠的懺悔吧!懺悔有如控制系統中的「回授」,會讓系統逐漸穩定,暫態消失,在這一世的生命旅程終結「行苦」的跟隨。

華嚴經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所有人世間的繁花錦簇或一路滄桑,看似複雜其實簡單,落到「人性」二字一切自有解答。明白了這件事,我們對生命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因而有更為有意義的包容與同情。憐憫這樣的字眼,並不適用在同一個層次的生命,法律或道德能解決的生命問題頗為局限,慈悲也許是。

何謂「慈悲」?

佛家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是慈無量。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是悲無量。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是喜無量。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是捨無量。

多數人也許跟我一般,一知半解的摸索著生命的深奧意義,以有限的知覺感官理解自己的幸與不幸,盲人摸象般僅止於生老病死,匆匆一生。

感謝同行的旅人如你,如松本清張,如東野圭吾,推理小說般的撲朔迷離,一路走來投影在我的波動不安的心,讓我始終不覺得孤單,在謎底揭曉之前。

靜候黎明。

####


生命經常就是被小事包圍,特別沒志氣,也特別實在。就像一部文學作品是否偉大在於是否有足夠理解它的讀者,生命是否偉大也在於是否有足夠折磨我們的瑣碎小事。

起承轉合,讀者超越文學作品,對作品有與自我生命的解釋與連結。事過境遷之後,穿越小事的一層層剝離,我們看到靈魂裡的脆弱與堅強。

####

Comentarios


文章: Blog2_Post

©2020 by Mitbox.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bottom of page